信宜种植三华李20多万亩
去年底,信宜三华李高票当选为“岭南十大佳果”(排名第二),今年春,信宜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李花旅游文化节。此两举,使信宜三华李声名远播,花果双馨。
信宜三华李的发源地是钱排镇,钱排三华李的种植起始点是大诺村、“娘家”在翁源三华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开拓市场到打造品牌,信宜三华李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38个春秋。在这38年中,先后经历了试种、扩种、改良等五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三个不同凡响的历史性跨越。
引进试种。1974年秋冬时节,钱排公社从翁源三华镇引进500株三华李苗,全部安排在钱排大队大诺生产队试种,400株由生产队集体试种,100株由农户利用自留地试种,由钱排供销社和信宜县有关单位定点扶持。当时大诺生产队农技员凌家枢(现已87高龄)是试种的头号功臣,他把试种的三华李种到家门口,精心培育,日夜呵护,了解三华李的属性和长势长况。三年后,试种的500株三华李全部成活、全部投产 。当时三华李平均售价约每市斤0.4元,单株年产量约50市斤,每亩地约种三华李45株 ,即每亩年产值约900元;而当时的稻谷价格是每市斤0.3元,年亩产约1500市斤(钱排镇气候高寒,下造寒露风来得早,失收严重),即每亩年产值约450元。 对比之下,山地种植三华李比水田种稻的产值增加了1倍。
钱排镇内山地扩种。大诺村试种三华李获得成功后,很快便由近及远向镇内周边地区延伸扩种。这一阶段,是最初的推广扩种阶段,种植范围局限于山地,镇内水田仍保持传统的稻谷耕种,农民的生产意识仍是“以粮为纲”。至1989年,全镇三华李的种植面积以数千亩计。
钱排镇内再次扩种,实现首次跨越。经过约10年的农户自主扩种,进入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钱排镇把三华李确定为农业经济的拳头品种,农民“以粮为纲”的小农意识被扭转,思想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主”,全镇实现由地到田的大规模扩种。钱排、梭垌、竹垌三个管理片11个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地都种上了三华李,传统的以种稻为主的耕作模式被彻底改变。当时,达垌片四个村因气候差异不适宜种植三华李,当地政府便在该片兴建反季节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以弥补当地农民收入的不足,促进镇内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到1998年底,钱排镇三华李种植面积约3万亩。在这一发展阶段,由于钱排镇实现了大面积的跨越式发展,因而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几年间,平塘、白石、合水等镇的农民纷纷从钱排引进三华李种植。
大力推广种植,产业做强做大。这一发展阶段 ,是信宜三华李发展的第二次跨越 ,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跨越。1999年,信宜市三华李生产现场会在钱排镇召开,会议确立了三华李在该市水果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同年至次年,信宜市委市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在钱排镇梭垌村建立一个大型的优质三华李苗圃场,利用当地优质的三华李品种嫁接培育李苗,以供应其他镇发展种植。这一阶段,也是优胜劣汰阶段,该市只有11个镇适宜种植三华李,适宜种植的镇,都较大面积地发展种植了三华李。除钱排镇外,茶山、朱砂、洪冠等镇也发展成为三华李的主产区。在这10年的发展进程中,信宜市大力实施优果工程,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十佳优良单株三华李”评选活动或其他类似的评优活动,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主产区对果树进行改良,引导果农逐步种上统一良种,实现良种化,全面提高三华李的产量和质量。2000年,钱排镇印制了精美的三华李包装盒加以推广。此后,信宜三华李便以亮丽的形象和优良的品质进入市场,饮誉国内外。2004年,信宜市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信宜三华李”商标;2005年,信宜市荣获“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市)”称号;2008年,信宜市在钱排、茶山等镇建立起国家级标准化三华李生产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市级基地3个。至2010年,信宜市的三华李种植面积已超过22万亩。
实现第三次大跨越,华丽“转身”,花果同香,春夏两旺。去年,信宜三华李当选为“岭南十大佳果”。去年以来,钱排等主产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承包山场连片种植三华李的热潮。今年新春伊始,信宜市委市政府抓住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利用三华李的名气唱花歌、兴旅游、强经济,成功举办了“2012信宜李花旅游文化节”,取得了喜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三华李花果同香,使水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相得益彰。此举,最大幅度地提升了信宜三华李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