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市的世界观
用世界的钱,盖福清的房子
福清人可能是日本人最怕的人——这个地方成了著名的偷渡客输出地,但也有了福州仅有的八辆劳斯莱斯。
和许多县城一样,福清的公交车肮脏而缓慢。这里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是摩的,便宜且穿行便利,很适应福清老城区又短又窄的街道。摩的司机多开一趟就是多做一单生意,所以,总是着急上火,狂按喇叭,让这个小小的县城从早闹到晚,一刻不得清净。如马蜂般飞驰在福清街面上的摩的,也会让初到福清的外地人恐慌:这里红绿灯稀少,如何才能过马路?前几年,当地的交管部门也整治过,街面上多次上演“警摩追车”的险情,出了几次事故之后便作罢了。摩的让这座城市混乱而繁忙,充满了草根的活力。跟福清人的气质很相称:爱拼才会赢。
福清传统:飘洋过海讨生活
福清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列第20位。2007年,福清全市生产总值343.5亿元。但是当地人说福清有钱,特指福清人有钱,民间资本雄厚。福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地里只能长出番薯和花生,自然环境恶劣。所幸临海,向外发展便有广阔的天地。郑和下西洋时,福清人便随之漂泊他乡,清朝咸丰年间有福清人被卖到东南亚当猪仔,然后是一批一批出国闯荡的人。福清人在外辛苦打拼,回家建大厝,修祖坟,荣耀乡邻。福清人小时候上的学校是华侨捐建的,出村的水泥路是华侨铺的,工作的工厂是华侨投资的。那些乡间气派的别墅,衣锦还乡时喧天的锣鼓和鞭炮,都是福清人不顾一切往外闯的动力。
福清人出外闯荡的决心让这个地方成了著名的偷渡客输出地。上世纪90年代,坊间流传着“日本人怕福清,英国人怕连江,美国人怕长乐,全世界怕福建”的说法。
关于福清与日本倒是有十分有趣的渊源。明朝嘉靖年间,福清曾是进犯中国沿海的倭寇在福建的一个老巢。后来戚继光的戚家军在福清东南有个牛田大捷,把倭寇赶出了福清。现在福清的特产中还有一种叫光饼的,饼面撒上芝麻,烤得干干的,中间夹上肉菜,就是当年戚家军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身边行军时的干粮。五百多年后,福清人欠着债,冒着生命危险,揣着光饼浩浩荡荡地去日本讨生活,建筑工地、制衣厂、洗衣店、餐馆……凡是有活干的地方就有福清人。
曾万宗(化名)曾经在日本“黑”了十年,前年“投降回来了”。他说:“钱也挣得差不多了,再黑下去自己要疯了。”在日本他一次最少给家里寄100万日元。在外面是死命挣钱,挣够钱回到家才能过踏实日子。这是支撑他十年的信念。前几年,家里人用他寄回去的钱盖了6层楼的大房子,拍了照寄到日本。日本的同事看到后都不相信这是他家。日本人无法理解,这个一天打3份工,总是吃店里扔掉的过期食物,晚上睡在餐厅过道上的人,家里怎么可能会有那样的豪宅。
所谓“日本人怕福清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福清帮”,传说中行事狠,且十分抱团,日本当地的黑社会如果玩黑吃黑,对它都要顾忌三分。还有传说“福清帮”精于入室盗窃,令日本警视厅头疼。这些都是福清人海外奋斗史中复杂而诡谲的一面。福清人说,曾经有一段时间,福清人去日本的签证经常被拒签。
如今福清有83万人在日本、美国、英国、阿根廷、南非、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喀麦隆,刷盘子、开超市、捣腾石油……把一笔笔的血汗钱攒起来寄回家。截至2008年10月,光是福清市各金融机构的外币储蓄存款额就达301.9亿元。最近经济形势不太好,福清的坊间流传,光是在山西煤矿,福清人就被套牢了几百个亿,一说四百亿的,另一说是两百亿的。
福清市区最多的是各大银行的营业网点。三四百米的街道会有五六家银行。当地人都说,一到年末,全世界的美元都要往福清汇。西联汇兑的广告牌高高地矗立在从福州长乐机场到福清的高速公路上。所以,即便是经济走低,全国房价都下降,福清市区的房价还是雷打不动,均价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当地的房地产商对于成交量一点都不焦虑:福清人肯吃苦,乡土观念又强。赚了外面的钱,最后总是要回老家置业。
福清地区的优越感:比谁有钱
除了著名的偷渡客,福清在全国好像一直都颇为低调。名气比不过临近的长乐,长乐有天生的地理优势,是闽江入海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那里还是冰心的老家。而福清相对偏僻,历史上不算富庶,近代出了林则徐,再往前追溯,有明代的叶向高,也都是做官的,无法编排出人杰地灵的传统。所以,现在的福清人通过财富来自我确认的倾向十分明显。他们会搬出数据,比如,在全国百强县中,福清排名20位,而长乐排名64位。从长乐机场一路到福清,外地人如果想要感叹一下长乐人房子气派,就会被福清人打断,这算什么,你没看过福清高山镇的那些大厝,那才叫气派。显得你这个外地人是那样没见识。房子也是福清地区优越感的来源之一。至少在这一项,福清就能把别的地方比下去了。
在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小桥街上开着一间铺面卖牛肉饭的老板自诩,这不足50平方的小店里经常会有身家上亿的人吃饭。“现在这街面上是不准停车了,要是在过去,一到春节,不要说奔驰,劳斯莱斯都不稀奇。在外地做大生意的福清人都要回来过年的。”据说福州地区仅有的八辆劳斯莱斯车全是福清人的。2000年之后,在国外打工、做小生意挖到第一桶金的福清人开始在中西部投资煤矿、房地产,赚热钱让他们的财富迅速翻番,也让福清这座城市的繁华有些时光交错的混乱。
从小桥街出来是福清老城区的一个中心,一拂公园,为纪念北宋郑侠而建,他不畏权贵,为人耿直清廉,告老还乡仅有一柄拂尘,人称一拂先生。公园内原本建有他的花岗岩雕像。这几年,发了家的子孙觉得花岗岩不够气派,就给镀了金身。他的一生以朴素节制为品,如今成了金身,若他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怪子孙多事?
不过,身处发达县城的中心闹市区,一拂先生是休想清净,他的旁边就分别立了两个七八米高的大柱,一个属于麦当劳,一个属于肯德基,大刺刺地写着“KFC前方50米”这样的标识。麦当劳在福建县级市最早只有三家,分别是福清、晋江、石狮,表明了本地的消费能力,是地方实力的一种象征。让福清人觉得自豪,觉得自己是较早接受全球化洗礼那一拨。
2008年11月,福建省的第二座核电站在福清正式开工,福清一下子名声在外。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项目,福清每年的财政收入将会有一个跃升。当地老百姓对于这次福清的“出名”有点不适应。主要是他们对于核电厂还心存疑虑,很多人都喜欢把核电站与厦门的那个PX项目联系在一起。尽管两者事实上完全是两码事。核电站所在地的前薛村村民,担心核电站会污染海水,他们不能“做海”,影响生计。但是福清民间有传统: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即便反对之声在民间很盛,在外很有闯劲的福清人对于离乡背井上访这样的事情并不热衷。福清人自称很鬼(精明之意),是有实用主义的色彩在里面的。
福清人发家秘诀:民间信贷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初,福清当地最出名的小吃是番薯丸,2000年之后,当地最出名的是AOC显示器。从2000年开始,福清经历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从全省64个县(市)排名倒数第三位一跃升至第二位。福清这时期崛起,当地的华侨发挥了很多作用。如印尼华侨林文镜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台商过来投资。仅林文镜一人就投资和引资创办了160多家工业企业。他还发现并带头开发世界级规模的江阴码头。福清的华侨从捐资修路到修建工厂,从输血到造血,让福清经济有了飞跃。
1993年去阿根廷,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多家超市的郑爱明的名片上地址写着“俄罗斯莫斯科市和平大街74K,93”,2014年俄罗斯的索契要举办冬奥会,郑爱明的公司在那里承包工程。他会抱怨在俄罗斯的种种不便,被警察敲竹杠,被当地管理部门穿小鞋,毫不掩饰对福清的偏爱,觉得每天在福清醒来都会觉得一身轻松,在家乡已经盖好退休养老的房子,连结儿女亲家都最好要找福清本地人。但是索契的投资机会更好,生意还是会在陌生的异国做。这是新侨务实的地方,生意和情感会分得很清楚。
新侨与老侨一样有过十分艰辛的创业过程。郑爱明夫妇当初去阿根廷时举债二十多万,当初开超市时,西班牙语的水平是从“1”数到“5”,“6”就不知道怎么说了。进货、点货、记账靠的是条形码和阿拉伯数字,因为他只认识阿拉伯数字。夫妇两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节假日不休。从一间店做到十间店。
自称“7岁上学8岁就放牛”的郑爱明在总结自己一路历程时,提到了挖到第一桶金的关键,勤勉吃苦之外就是自己家族的实力,兄弟姐妹多,手头有余钱,也肯帮忙,让他筹措到做生意的本钱。家族和同乡之间的信用比较好,福清的民间借贷发达。郑爱明说,福清人之间,欠条可以不打但是利息一定要算,哪怕是亲兄弟之间。
民间借贷发达,再加上乡族意识强烈,现在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福清同乡会,方便大家沟通交流。在阿根廷开超市,三条街以内是不准同时有福清人两家店的。这也是同乡会的约束,通过最优化的方式在艰苦而陌生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契机。哥是福建福清的,我们那边家产百万都不算有钱,每家都要四层房子最少,没装修的也成,反正没房没地的别找老婆了,没有女的跟的,我同学同一界的都出国混了几百万了,相比之下太惭愧了,你上百度福清吧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