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3年,辖建制街道2个,建制镇9个,民族乡10个。
1、9个镇:煎茶镇、潮砥镇、枫香溪镇、稳坪镇、高山镇、泉口镇、长堡镇、共和镇、平原镇。
2、10个民族乡:堰塘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钱家土家族乡、沙溪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复兴土家族苗族乡、合兴土家族乡、桶井土家族乡、荆角土家族乡、长丰土家族乡。
3、2个街道:青龙街道、玉水街道。
德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
扩展资料:
夏、禹时德江属荆梁二州南微外地。殷周属鬼方。春秋战国属巴国南境。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德江属巴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德江属巴郡之涪陵县,县治今四川彭水。东汉献帝六年(201年),分涪陵县地置巴东属国,治涪陵县,辖涪陵、丹兴、汉葭、永宁4县,德江属永宁县。章武元年(221年),蜀汉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郡治丹兴县。
改永宁县为万宁县,德江属万宁县。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德江仍属涪陵郡的万宁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州治今德江楠木乡官宅村。德江属费州。
秦隋统一中国后,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取销费州。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以原费州地置涪川县,属黔州。开皇十三年,置彭水为黔州治。仁寿四年(604年)设扶阳县,属庸州(州治德江泉口乡马纳村)。
大业二年(606年),废庸州,扶阳县拨属巴东郡,德江大部属扶阳县。是时,改黔州为黔安郡。涪川县在今德江、思南之间,德江东南部属涪川县。
唐贞观四年(630年),以涪川、扶阳二县置费州。天宝元年(742年),费州改名涪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费州,州治涪川县(今德江)。德江仍和隋代相同,分属涪川县和扶阳县。
宋为羁縻州。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土著首领田祐恭入朝内附,重和元年(1118年),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3县,德江属务川县。
宣和四年(1122年),废州县,原3县以务川城、邛水堡、安夷堡为名拨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复置思州三县,德江仍属务川县。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水特姜长官司。长官司治所设今思南,隶属治设龙泉坪的思州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水特姜长官司为水德江工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砂石坑相仇杀,不听朝廷调处均革职逮办,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以其辖铜仁、镇远、乌罗、思南四府,隶贵州布政司,思南府治思南,水德江属之。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准,改水德江为安化县,治与思南府附廓。
清代为达“王化”,于咸同农民起义失败后的光绪八年(1 882年),从贵州巡抚岑毓英请,将安化县移治大堡场(今德江县城)。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安化县为德江县,设德江县公署,属思南府。民国三年,德江县属黔东道(治镇远,惯称镇远道)。
民国十二年裁道直属省民国二十四年,贵州分建11个行政督察区,德江隶属第6区,专员公署设思南。次年,划原81个县的11个区为8区,德江隶新编第6区。
署治铜仁民国二十六年,贵州省政府除直辖15个县外,其余66个县缩编为5个行政督察区,德江属治设遵义的第5督察区。民国三十二年,将原第1行政督察区分为第1、6督察区,德江划入新成立的第6区,署治铜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德江一直隶属贵州省铜仁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江县
德江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德江县管辖(5镇13乡):青龙镇、煎茶镇、潮砥镇、枫香溪镇、稳坪镇、共和土家族乡、合兴土家族乡、复兴土家族苗族乡、平原土家族乡、泉口土家族乡、高山土家族乡、长丰土家族乡、堰塘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钱家土家族乡、沙溪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荆角土家族乡、桶井土家族乡、长堡土家族乡更多回答:总共21个乡镇及街道(11个镇、8个乡、两个街道):青龙街道
玉水街道
煎茶镇
稳坪镇
潮砥镇
枫溪镇
复兴镇
合兴镇
长堡镇
泉口镇
高山镇
平原镇
共和镇
龙泉乡
堰塘乡
钱家乡
荆角乡
沙溪乡
长丰乡
桶井乡
楠杆乡
更多回答:有几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