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下初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黄金开采已成规模,黄金年产量达5万两。位于镇西北部方圆30余平方公里的山区,现已探明地下蕴藏丰富的钠长石、钾长石、碳酸钙石资源,总储量初测达到亿万吨以上,钠长石、钾长石现主要出口台湾,销往广东、临沂、淄博、唐山等地,作为生产陶瓷系列产品的主要材料。碳酸钙石及其产品重钙、轻质钙部分销往台湾,用于建材业,余者在国内广泛用于建材、化工、饲养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采矿史
下初镇黄金开采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民间采金延续不断,朝廷将采金户登记造册设官管理。《隋书?辛公义列传》记载:牟州(今牟平、乳山一带)“山出黄银,获之以献”。明代有百姓在该镇南东庄(今金碃顶)露天采金。民国《牟平县志》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立约,准德开登州五矿,金牛山一带是其一。所开矿坑为:金牛山北麓、铜锡山东坡、茅山北端、金翅岭(今名金碃顶)、轨道山西坡。共开平坑数道,直井3眼,工程颇为浩大,计历9年,无成效,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工。时值国人力争矿权,清政府乃备价银32万两赎回。
古代居民在找金方面虽凭感性认识,但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至今还流传着识别金矿和找金的谚语:“上山找背,下山找坎”“火烧石中含金”“青泥含金”“老峒有金”“横槽见红”“矿线夹,帮上找”“见红绿石有望”“青泥档”“拣块金”等。
1941年,共产党领导的北海专署实业公司矿山局派黄县庄利太等数人到英格庄一带指导当地人采金,筹措抗日资金。至1943年,采金点遍及英格庄、王格庄、黄格庄、初家沟、芦头、马台石等地,受益颇丰。1958年,停止私人采金。1971年7月,金碃顶建成县内第一座采选机械化的黄金矿山。1982年后,国家放宽采金政策,个体和联合体采金迅速发展,至1990年,已先后建成乳山金矿、铜锡山金矿、三甲金矿、胡家口金矿等。1991年,县政府为保护黄金矿产资源,取消乡镇以下集体和个体采矿点,扩大了县属矿山的采选能力。